全文预览

杨耀坤教授校注的《今注本二十四史·三国志》分装为十二

上传者:业精于勤 |  格式:doc  |  页数:3 |  大小:26KB

文档介绍
其中特别重要的前四史之一。按所记载的时代(朝代)历史为序即《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若按作者生活的时代和成书年代,则《三国志》还比范晔(398—445年)《后汉书》早一个半世纪。故历来为学界和世人看重,是了解认识魏蜀吴三国历史的最重要的史书和原始资料文献。陈寿《三国志》较简略,共36万余字(不含标点符号,下同),在纪传体史书中没有志和表。一百多年后,刘宋裴松之(Р372—451年)为《三国志》做注,弥补了其较简略和没有志与表的缺点,新增注文共32万余字。这样,陈之正文和裴之注文合计68万余字。因裴注成书时间与范晔(398—445年)《后汉书》同时,故其性质和地位等同于经典古籍和原始资料文献。从此两书合并抄写、装订、流传、刊印。以后对《三国志》做注研究的学者代不乏人,但都属于文言古注且不标点,包括民国时代成书、解放初期出版的卢弼先生《三国志集解》(约160万字)。那是迄当时为止关于《三国志》的最详注本。新中国建立后,陈乃乾先生对《三国志》首次做了断句标点校改,并出很少量的校记。195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了首个标点本,全书100万字(含标点符号等)。《今注本三国志》比陈乃乾标点本多出241万字,比卢弼“集解”多出180万字。注文长自然注文的内容也就最丰富,研究得最深,涉猎的问题和方面也最多。Р二是在中国古代史学史和古籍整理研究史上还给裴松之的古注做了注,且较详尽深入,具有拓展之功。《今注本三国志》也兼有集解之性质,实乃集以往对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研究之大成,并有诸多创新和推进,可谓新意迭出,新见俯拾皆是。Р《今注本二十四史》的出版是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和古籍整理方面的标志性重大成果,竖起了一座丰碑,对于弘扬和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今注本三国志》则是组成这座丰碑的几十个构件和部分之一,将永立之于书架,成为治和学魏蜀吴三国历史的学者案头之必备。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