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内在价值的处境不同,意识本身的要素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个体的现实与客观的现实必须具有一定针对性和互动性。Р Р 三、艺术的公共性Р Р 艺术的公共行为理论无疑是当代艺术社会学转向最为贴切的思考角度和时间逻辑。所谓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向实质上就是当代艺术和艺术家在公共领域中的交往的行为,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实现其公共价值。Р 公共领域,是指我们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公共意见不断形成。所以,公共性就是公共交往领域内的平等对话行为,通过交往,相互影响、制约,从而促进自我进深和变化的可能性。Р 从对话的结果来看,是建构一个“共同体”。所谓的共同体是指一种跨文化、跨时代的共同性的知识立场。而我们所说的则是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对话与交往,但从其立场而言,不可能是纯粹两者的对话,其本质上更倾向与艺术具体的实践功能。因此,对话的前提就是互相具有非常深透的现实理解,只有具有了本质意义上的价值互应,立足于本土,才能实现社会公共领域内的艺术主体价值的肯定。Р 艺术的公共性中的显性交往是一种现在的对话或客观实在的交往。它的特征体现的交往的艺术行为的真实发生性,比如雕塑、公共建筑、装置艺术及行为艺术等。Р 艺术的公共性中的隐性交往空间是无限的,是更具有拓展性的。如网络、影像等新艺术媒体。但其弊端在于它本身是虚在的空间。但正是这种虚在的空间,反而为对话于交往本身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平台,使对话本身在更具可能性的空间中进行。所以隐性交往为艺术作品与社会公众对话同样提供了相对自由的空间。Р Р Р 参考文献Р [1]皮道坚.艺术新世界[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Р [2](德)尤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Р [3]曹意强.艺术与历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 Р [4]艺术与社会[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