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良好,地下水的水质好,但水资源量不大。Р局部地势较低地段地表水与地下水有一定的水利联系。Р对沿线重要的还有地表水的排泄,道路工程建筑会改变地表水的流向,影响其排泄,在雨量集中的暴雨季节,将对新建道路形成的人工边坡、填筑路基等造成破坏作用。Р2.2.4不良地质Р1、本工程线路地段地貌主要为冲积平原地貌和丘陵,软弱地层的分布及软基处理是工程的最主要的岩土工程问题。Р2、沿线跨越不同地貌单元、不同的基岩形成时期及成因等,该现象对桥梁工程基础类型选择及持力层的确定都有较大影响。Р3、该工程局部地段形成人工边坡,边坡岩(土)体主要有:沉积岩的全、强、中等风化、微风化岩等,查明这些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基岩产状、结构面性状等,进行边坡稳定分析、防止滑坡发生是本勘察工程的主要岩土问题之一。Р4、本工程部分填方地段的填土厚度变化很大,性质也有变化,查明该层空间分布、物质成分、填筑情况以及软弱下卧层分布、力学性质等,是本勘察工程的重点之一。Р5、本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路堤填筑、路堑开挖将产生大量的土石方,在未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时将会产生一定的水土流失。Р水土流失将主要发生在施工期和施工结束一段时期内。引发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有:A、开挖后的坡面以及填方表层土体松散,并破坏了坡面原生态环境及地质环境,导致坡面裸露,未采取网构和植草、绿化等工程、生物防护措施,导致水土流失现象的产生;B、区内降雨具突发性、雨量大且集中的暴雨特征,易在短时内汇集成强度较大的地表径流,造成对裸露坡面、地面的冲刷侵蚀。Р2.2.5地震烈度Р本区域历史上没有破坏性地震记录,区域内地震活动不强烈,烈度区划小于Ⅵ度,地壳稳定。Р根据《安徽省地震烈度区划图》,同时参照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宁国市城市总体规划》,本线路场地抗震设防烈度均为Ⅵ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