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分数针对的是不同范围的兴趣领域而不是具体的职业;最后,在新版KOIS中采用职业得分和被试者兴趣类型与特定职业群体的兴趣类型的相关性来表示某一职业量表的得分,而没有使用一般参照组。Р KOIS结果分析Р 验证量表:评判结果的可靠度。Р 职业兴趣评估:相当于SVIB的一般主题量表。Р 职业量表:相比SVIB,包含更多的高基础率;涵盖的职业范围更为广泛。Р 大学主修专业量表:可更好的解释年轻的被试。Р 四.KOIS的发展趋势是:Р 第一,完善个人匹配。现在库德创造的个人项目集为400人,与DoT定义的职业条目数相去甚远。第二,完善职业兴趣领域量表。目前的量表信度不高。第三,加强横向联系。第四,Р 将职业领域量表与职业或大学专业量表结合起来,使受测者获得更多的信息。(刘视湘,洪炜,么刃3)Р 五.各种量表之间的相互融合Р 1965年后,各职业兴趣测验展现出一种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首先是库德Р(G.F.Kuder)(1966)在其职业兴趣调查表(KOIS)中引入斯特朗Р (E.K.Strong)的以经验性方法编制量表的思想;其次是坎贝尔(D.Campbell 1968)把KOIS中的同质性量表引入SVIB中;第三是在编制兴趣测验中体现了一种经验模式和理论模式的融合,即将霍兰德(Holland)的理论作为Strong、Kuder等职业兴趣量表的理论基础。相应地,在同一量表中,将三种编制方法综合在一起,形成三层次的量表结构,成为当今的主流。第一层次通常是霍兰德(Holland)的六个维度;第二层次是概括的职业类别,不过在分类上有一些分歧,SCII中有33个职业类别,ACT有23个类别,Kuder分有10类,Roe分有8类;第三层次是具体的职业量表,其数目也不尽相同,如斯特朗—坎贝尔兴趣问卷(SCII1985年版)有106个,自我指导问卷(SDS)有115个等。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