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一般所选择剖面线要垂直于主要断层的走向、主体褶皱的走向和与逆冲断层的断坡及褶皱相伴生的犁式正断层的走向。②计算基底深度:剖面的下部边界是在最下面的逆冲席之下的未变形原地基底。基底的深度可用地球物理方法、出版的资料、钻井资料或逆冲席中地层柱的地表厚度计算出来。由于该地区对深部构造的研究程度较低,所以只能根据地表所出露的岩层厚度来确定。Р根据Dahlstrom平衡剖面的原则,确定本区的工作原则为:(1)剖面中主要标志层(强硬层)的长度保持一致,若标志层的长度不一致,则其中必有断层或滑脱面;(2)断层一盘中的地层应在另一盘地层中找到对应层,并沿同一断层的断距应相等;(3)断层向上切割地层,一般是老地层逆冲于新地层之上,断面一般向下变缓,最终交会于主滑移面上。Р因此,首先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区内构造层及滑脱层的分布及性质。Р一、构造层和滑脱层Р(1) 构造层Р构造层是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在一定构造单元内、一定构造时期形成的地层或岩石组合,它在时间上代表一定的构造时期或阶段,在空间上代表某一构造事件所影响的范围。各构造层之间的分界常表现为明显的沉积间断,出现区域性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不同构造层在构造变形的类型、强度和构造应力场方向等方面均可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根据区域性地层接触关系及构造变形特征,划分本区的主要构造层有:Р下古生界构造层:仅在大明山一带出露寒武系地层,其上与泥盆系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同时可能也为一构造滑脱层。Р上古生界-中、下三叠统构造层:是本区分布最为广泛、变形最为强烈的构造层,其间可能存在几个局部的平行不整合,并未见区域性角度不整合,该构造层可能在印支-燕山期遭受强烈变形。该构造层的上部和下部的构造变形强度有明显差异,下部的泥盆系-二叠系变形程度明显要弱得多,一般为中等-较弱的变形;而上部的中-下三叠统特别是中三叠统变形十分强烈。两者之间可能存在明显的滑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