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圈子中的孤寡老妇人来说,不可能拥有宽广的人脉交际;对于位处底层善良、老实的百姓,也不可能去巴结官员。蔡婆婆的主观意识使她不敢诉冤,而现实的客观环境又使她有冤无处诉。懦弱卑微始终是她性格的一面,被威胁不敢反抗,被冤判无所作为,连辩解意识也不曾有,有的只是对现实的步步退让。Р 再者,蔡婆婆简单无心机的本性也是其软弱妥协的一个缘由。在再婚这件事上,蔡婆婆守寡多年,难免动情,并且当时元代社会受蒙古族婚姻观念的影响,对“接脚”而言,也没有说是要抵制的十恶不赦的大罪。“撇的俺婆妇每都把空房守,端的个有谁问,有谁?福俊绷?窦娥守寡三年都在自叹身世坎坷和独守空房的苦楚,蔡婆婆守寡多年,这种忧闷的心情也必然更为强烈。再者,窦娥守寡三年,蔡婆婆守寡十几年,蔡婆婆也并没有在“夫亡化”后就立马招婿,也没有在孤儿寡母、无亲无助、任人欺负的艰难环境下利用招婿来摆脱困境。倘若窦娥到了蔡婆婆的年纪,经历沧桑,看破了社会的黑暗本质,也许年老后的窦娥会是另一个蔡婆婆,年轻时的蔡婆婆也未尝不是时下的窦娥。只是蔡婆婆没有认清张氏父子的人品,而是仓促应承,不得不说,蔡婆婆简单善良,知恩图报,但对是非黑白缺乏判断。Р 总而言之,蔡婆婆只是一个在扭曲的时代中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生活着的无助妇人,社会生活的鞭挞和精神压迫使她唯唯诺诺、疲惫麻木,却也不失其善良的心性。Р 五、结语Р 直视一个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并不就是批判这一个人,也不是就此否定其所有的优良品质,而是能更深层次地剖析人物特性,可以全面地把握人物行为的原因,去体会作者的用意和写作意图。如若只是简单地对蔡婆婆形象下定义,未免太过偏执,她是受特定环境和天性使然下孳乳而出的人物形象。作者对蔡婆婆的苦难实有切肤之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作者如此独具匠心的安排中,主客观原因共同造就了蔡婆婆这个既软弱虚伪麻木,又善良慈爱的典型人物形象。Р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