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离土的教育“飞地”:群体式微中乡村学校的“身心二分”Р 村校相合的知识代继方式并未被现代性所强化,相反双方在形式、内容和诉求上的联结出现了结构性的坍塌,乡村学校在村落中变得弱势、格格不入,成为了一块方枘圆凿的教育“飞地”。Р 1. 乡村学校生存境遇的困厄Р 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村落中学校的处境异常艰难。一方面,农村人口自然萎缩,十年间(2005-2014)减少了近1.27亿[9 ],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和大批随迁子女进城,乡村学校的生源严重不足。由于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大批村落和学校已经出现“空巢化”或者完成了城镇化的身份转换。在此背景下,乡村地区开始大规模撤点并校。无数乡村学校或被裁撤,或自然消亡。1990 年,我国村校比为1.07:1,基本上是“村村有小学”;1999 年,这个比值已经扩大为1.57:1,基本上是一个半乡村才有一所小学;2009 年,村校比更是扩大到2.56:1,导致两个以上的乡村才有一所小学,乡村学校以每年4.7%的速度在消失[14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指出,2000年到2010年,农村小学减少22.94万所,减少了52.1%,教学点减少11.1万个,减少了6成,农村初中减少1.06万所,减幅超过四分之一。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 所小学、30 个教学点、3 所初中。也就是说,几乎每过1小时,就要消失4 所农村学校。10年间,我国农村小学生减少了3 153.49万人,减少了37.8%,农村初中生减少了1 644万人,减少了26.97% [15 ]。Р 另一方面,城乡间经济发展和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导致了乡村学校的教学条件落后,教学质量难以保障。首先,乡村地区师资力量整体薄弱,教师数量不足,结构失衡,老龄化严重,教学水平普遍偏低。其次,学校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教学环境简陋,教辅资料配套不足,缺乏必要的教学器材。最后,撤点并校增加了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