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浅谈《西游记》中的宗教文化和宗教思想

上传者:徐小白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54KB

文档介绍
想的形成提供了条件。Р3. 历史根源。自古以来,宗教在中国的社会地位就比较低,“天、地、君、亲、师”中并没有宗教主神的位置。在这个等级序列中,皇帝的位置仅次于天地,而这个天地也不具有传统意义上神的含义,而是自然法则的意思。所以,当统治者与宗教起冲突时,人们就会背弃宗教,比如历史上的几次毁佛事件都是以统治者的胜利告终的。佛教和道教历史七的几次往复兴衰也是与皇帝的宗教取向有直接的关系。而如果一个统治者“不问苍生问鬼神”,则必为世人所耻笑。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鬼神一般持两种态度,一部分知识分子认为鬼神是“二气之能也”,持较彻底的无神论观,而大多数人一般是敬鬼神而远之,对其采取漠视的态度。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儒教其实宗教意味一直很淡,在传统上也对宗教持一定的反对态度,“子不语怪力乱神”。中国自古以来就对宗教持淡漠态度,《西游记》中宗教淡漠化的思想一定程度上根源于此。Р4.传统文化根源。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的包融性,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就会被同化融合。而中国人既需要积极入世的儒教,也需要讲究出世的道教和佛教加以补充。儒教专注于现实世界的属性,也给道教和佛教的发展留下一定的空间来安慰和平静人心。故而,三教共容有其文化深层的必然性。而明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汉族封建王,传统文化发展到了项峰,拥有相当强的包容性。除儒教被官方认可外,道教和佛教也受到了相当理性的尊重。儒教、道教和本土化了的佛教已经高度融合,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西游记》中宗教多元化和宗教合流化的思想有其传统文化的根源。Р 5.社会经济根源。明中叶以后,城市手工业、商业空前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也迅速发展起来。随之而来的是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潮流。《西游记》中的宗教淡漠化思想甚至嘲讽调侃的态度,体现了对人性自由的向往和个人价值的肯定,是与当时的启蒙思想和时代精神相吻合的,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