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的检测自然成了学生关注的话题。我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采集水样。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利用化学实验仪器对所采集的水样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水样的pH、含氧量、导电率3项指标进行了测定,并针对获得的数据,对不同采集点的水样进行分析,寻找造成污染的原因。Р 通过采集水样的过程,使学生亲近自然,感受保护环境、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对所采集的水样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传感器客观、真实地展现涉及水质的相关数据,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检测后证明水质较差的采集点,让学生自己寻找造成水污染的因素,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这些实地调研活动,学生对生态环境现状有了直观、清晰的认识,就能够增强生态文明意识,积极投入到生态文明活动中。这样,既树立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又可实现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Р (3)开展宣传教育。教师可对乡土地理中相关生态文明的材料展开宣传教育,结合学生身边发生的一些环境问题,以及当地政府的重点工程或生态热点问题,适时地进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如某水域蓝藻暴发影响水质,可引导学生分析蓝藻发生的原因、影响及研究对策等。Р 身边的环境问题是学生感觉最熟悉、也最有兴趣的,收集当地典型的和“生态文明”相关的个案,强化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还可以通过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世界人口日、世界无车日等有关节日,让学生去认识家乡,关注身边。倡导“生态环保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我做起”“拒绝一次性筷子”“垃圾分类存放”等理念,使生态文明意识得到更广泛、更有效的传播。Р 中学地理教学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使学生深入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并结合课外环境教育的途径,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意识,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有效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Р (编辑: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