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笔记整理(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笔记应付考研考博)

上传者:苏堤漫步 |  格式:doc  |  页数:12 |  大小:102KB

文档介绍
求诗歌创作在审美意象内隐含有深刻的思想,切中齐梁文学之弊。强调继承“汉魏风骨”:“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似钟嵘的“建安风力”,但少了其过度强调“怨愤”,更重刘勰之“梗概多气”情调。直接启发了殷璠“声律风骨均备”说。一是反对齐梁文学的描写内容,要求有济世安民的社会内容。二是反对齐梁文学重辞藻、典故等,要求生动的艺术形象。以风骨为主,辞彩为辅。兴寄为艺术表现手法,风骨为诗歌审美理想。其主张在《感遇诗》三十八首有体现。盛唐诗人大都以“汉魏风骨”为审美理想。但陈子昂诗歌轻视南朝文学的形式技巧,过分古朴,复汉魏传统多,吸齐梁新变少。四、李白崇尚自然清新的诗歌理论亦批评六朝文学弊病,提倡兴寄与风骨,又重视吸收六朝新变。 1充分肯定风骚传统。 2言“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非否定绮丽,乃言绮丽普遍。赞成谢朓“余霞…澄江…”之绮丽清新的六朝诗歌优点。赞成江淹、鲍照“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3 艺术美理想是“清真”。要求清丽与自然高度统一,正是盛唐诗歌艺术美理想的体现。五、殷璠的兴象论和王昌龄的诗境论( 《河岳英灵集》是盛唐诗歌选本;《吟窗杂录》本《诗格》) 殷璠的兴象论:标举“兴象”,反对“轻艳”。在《序》和《集论》中,批判齐梁以来“理则不足,言常有余,都无兴象,但贵清绮”的形式主义诗风,力主内容形式并重,声律风骨兼备。他选录的标准是: “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对诗人评论,亦多有精辟见解。特推崇王昌龄。 1要有风骨 2要有“神来、气来、情来”3要有声律之美王昌龄的诗境论:三境说(物境、情境、意境)、三格说(生思、感思、取思)。两说是否为王昌龄作,待考证。因为空海《文镜秘府论》未引用。关于诗歌创作十七势的论述,是对艺术技巧的总结。王昌龄的诗境论把诗歌意境创造提到一个非常突出的地位。影响了皎然、刘禹锡、司空图等人。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