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了。心中的理没有止境。本来就是一个渊。只是被私欲窒塞, 渊的本来面貌才失落了。如今, 一念不忘致良知, 把蒙蔽和窒塞统统荡涤干净, 心的本体就能恢复, 心就又是天渊了。”人的心, 性与天原为一体, 天所包含的一切也同时是心所包含的一切。天的属性就是人心中的本质的内容。所以,心只有一个,天只有一个,知的本体——天也就只有一个。只要晓得, 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 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解析:有位朋友问王阳明: “读书而硬记不住,该怎么办呢? ”王阳明回答说: “只要理解了,为什么非要记住?要知道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本体光明。若仅求记住,就不能理解;若只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王阳明说, 读书的目的在于发明我们的本心, 就是“致良知”, 而不在于记住一个词, 一句话。不在于如何去记住书本,而在于如何用书本上的道理启发自我。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 ”解析: 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 产生了天和地, 造就了鬼神和上帝, 所有一切都由它产生,任何事物都不可与它相比。人若能彻底恢复良知,无一丝缺陷,自然就会手舞足蹈, 天地间不知还有什么乐趣可以取代它?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解析: 王阳明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说,“凡做人, 在心地; 心地好, 是良士; 心地恶, 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心是根本,心就像果实的蒂,蒂要是坏了,结出的果子肯定不成熟而坠落。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养心”、发明本心。一个人内心恶念盖过了善念, 就要做起坏事来; 一个人内心不安稳、不安定, 也无法做成事情。王阳明这里用种树作比喻, 告诉我们, 我门的内心是我们修德、做事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