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独身:一个问题的双重指向——浅析20年代女性独身现象

上传者:菩提 |  格式:doc  |  页数:11 |  大小:107KB

文档介绍
情适宜社会生活而不适宜家庭生活、不满意社会上的婚姻制度、看到当时太多的青年无品行、大多是没有规矩的小流氓。之后, 由于社会运动的兴起, 发现婚姻制度大可以改革, 而且男青年也并不是都无品行, 因此存着一份“独身的精神不可无,独身的事不必有的态度”,既反对饥不择食的恋爱结婚, 也不赞成有人不结婚的主张。后来作者在生活中遇到有共同兴趣于追求的人,于是彻底抛弃了独身的想法进入恋爱结婚的生活中去。上述的事例中,作者选择独身首先是由于重男轻女思想、家庭香烟制度观念的影响, 其后作为一个新女性, 在社会大环境的迫压下选择了独身, 这与五四时代的那一班青年是完全一样的。在这条独身、动摇、恋爱结婚的道路上,充满了女性对自身命运的思考。而上面的例子也说明了女子放弃独身仍是有着“独身精神不可无”的坚守, 从性别层面上对自身有着清醒的意识。然而我想说明的是这并不是独身问题的完结, 事实上它正呈现着问题的另一面: 关于独身的终极思考。 20 年代女子独身现象的诸多思考中, 不少疑惑都指向爱情和婚姻问题。排除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 这里面还包含着人们对这些问题的终极思考。爱情是人类美好的情感,在“五四”时期的小说中, 我们可以感知青年男女在爱情面前的痴醉, 那些关于爱的描写总要与美好的清晨、温馨的晚霞同在,与花草雨露交融。在爱情的策动下, 她们敢于对顽固的家长说“不”。然而, 当爱情的梦渐渐醒来也带来了他们对爱情的思考。爱情是最容易掩盖双方的缺点的, 伴随着感情成熟之后, 爱的激情也开始消退, 被掩盖了的隔膜是不是也在生长着新的危机呢?等到爱情转化为生活, 男女双方在琐碎的生活中是否还会一如往昔, 在现实生活中, 爱情在很多时候都会在这一阶段逐渐脆弱下来。这些经历和感受不仅活在上世纪 20 年的女性心中,也将活在现在、未来人类关于两性情感的思考话题中。爱情的直接走向是婚姻,在“五四”时期,婚姻问题也不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