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因雨季未到而缺水, 中稻时则会使稻谷完全在雨季中成长, 抽穗和收获正逢多雨时节, 水稻容易害病。而晚稻可避免上述弊病, 抽穗和收获时已过雨季, 稻谷收割后稍事晾晒即可入仓。所种晚稻多为籼糯, 需肥力少, 株高叶茂, 亦可避杂草生长。[17 ]4-5 此外, 由于版纳干湿季节明显, 旱季虽光热充分, 但水量不足,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作物的生长。如果要种植早稻,则需进行灌溉,而当时尚无水库设施。 1953 年1月 17 日,西双版纳自治区成立, 1955 年6 月改为自治州。由于西双版纳特殊的政治制度体系及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结构, 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相适宜,在 1956 年底,全州在 115 个乡、 16.5 万人口的地区成功地完成了和平协商土地改革。[20 ]439 政治制度的变革,带来了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变革, 糯稻种植也在新的行政管理体制下逐渐朝日益衰微的方向前行。如果说政治制度变革前,西双版纳傣族群众在农业生产上有自主权, 并按当地自然环境和人们认知的价值观从事生产劳动的话,那么之后,一系列的农村改革运动和农业管理部门的直接干预, 使当地人渐渐失去了这一自主性。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开始, 双季稻不断在西双版纳地区推广, 仅勐海县的双季稻种植面积就由 195 9年的 127 7 亩增加到 197 9年的 6712 1 亩。①[21 ]8 不过,直到 1964 年,坝区傣族仍以糯稻种植为主,种植面积占 90% 以上。[19 ]160 也是从这时期开始,为提高粮食产量,新的粘稻品种开始在坝区推广,当地人称之为“饭稻”,主要品种为白壳矮、松山黄壳, 20 世纪 70 年代又开始推广博绿矮,且推广面积逐年增加。傣族人传统的地方糯稻品种多为高杆、大穗、大粒型的“毫勐享”和“毫哈”、毫弄索、毫弄干、毫尖温、毫龙良、毫龙冷、毫龙勐等, 因粘稻的推广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