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杜甫格律诗之辉煌

上传者:qnrdwb |  格式:doc  |  页数:8 |  大小:28KB

文档介绍
诗中使用了虚词与代词,诸如“之”、“者”;更绝的是, 诗中还引入了格律诗中罕见的散文句式:“之飞楼”、“杖藜叹世者/ 谁子”、“泣血迸/ 空回白头”。这种散文化的语言与格律诗常见的“四一三”节奏大相径庭,读起来有些拗口,但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悲怆、呜咽的情绪, 也在客观上使格律诗更加丰富多样。杜甫晚年时, 已敏锐地感觉到格律诗渐趋圆熟, 易引起人的审美疲劳。因此他对格律诗的节奏进行了切分式调整,除了上文所讲的散文化语言, 还大量使用了一种名为“吴体”的七律诗。杜甫在夔州时, 曾写过一首题为《愁》的诗,其言曰: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十年戎马暗南国,异域宾客老孤城。渭水秦山得见否,人今疲病虎纵横。至于何谓“吴体”,杜甫并未注明,至今已不可考,但这种诗音韵方面定然不合乎严格格律诗的要求。此诗从音韵格律上看, 几乎句句为拗体, 但从句法上看, 起承转合, 诗发井然, 又是律体。我认为, 杜甫是将古体诗歌的音韵特色引入了格律诗之中。在杜诗一百多首七律中, 这种“吴体”诗就占到了十九首之多。杜甫的这种大胆探索与改进, 也应是唐代格律诗走向巅峰的原因之一。四、总结杜甫将古代格律诗艺术技巧与艺术境界推向了极致, 对后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人称杜甫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自是千秋鼻祖。”杜甫自己也曾言道:“为求一字稳,拈断数根须。”这“稳”字包括了格律的稳妥, 也包括了情意的妥当。而杜甫这种既尊重前人成就,以“晚节渐于律诗细”为荣耀, 又能大胆创新, 改革格律诗的品格与能力, 是百年诗圣所绽放出的绚丽光辉,亦是杜甫格律诗永垂不朽的灵泉所在。参考文献: [1] 冯至. 杜甫传[M].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7. [2] 陈贻?{. 杜甫评传[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 元] 张性. 杜律演义[M]. 大通书局, 1974.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