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中国古代儒学信仰的发展历程-word资料(精)

上传者:火锅鸡 |  格式:doc  |  页数:16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汤、文、武、周公、孔、孟, 绵延数千年, 但自孟子以后中绝了。他以孟子“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气魄宣称, 若要复兴自孟子以来中绝的道统,“非吾其谁哉”。韩愈还讲“顺天”。他认为贵贱祸福是天定的,人没有办法改变这一切,唯一的选择是顺从之,“任彼而不用吾力”,“顺乎在天者,贵贱穷通之来,平吾心而随顺之”。在韩愈这里,虽然还使用着“天”这一概念,但它与董仲舒所说的“天”已判然二物。因为, 在他的学说中表示道德主宰的已经是“道”, 这个“道”比董氏的“天”更抽象化、概念化了。宋明理学正是在这一新的理论基点上发展起来。五、宋明时期对儒学信仰的重新构建隋唐五代时期儒道佛三家在矛盾冲突的同时, 更有着明显融合的趋势, 其融合的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三家的学说都是治理天下、安抚民众所需要的,如《三教平心论》卷上所说:“以佛修心, 以道养身, 以儒治世”, 三者缺一不可。其次是人在不同时候分别需要儒家的入世进取、道家的进退自如甚至佛教的逃避放弃, 仅有一两种精神是不够和不完善的。再次是三家在哲学思辨方式上的互补性, 儒家重视具体的行为规范和原则, 太实用了, 在哲学思辨方面不够深入; 道教和佛教对现实持超脱或遗弃态度, 总讲些游离现实、抽象玄奥的道理, 哲学思辨要高出一筹。尤其是佛教, 在三家中是思辨层次最高的。三家在思辨方式上的互补性还在于儒家习惯于正面阐述,道家善于从反面认识,佛教视而不见,不正不反,三者的配合恰似数学上的正数、负数和零的配合一样, 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认识方法。正因为如此, 儒道佛三家融合实际上都是立足本家融合另外两家, 尤其是儒学, 在这个融合的趋势中吸收了佛道精神,开始了由传统儒学向新儒学即理学的转变。“天”、“帝”是儒家经典中常见的概念和范畴, 表示宇宙的主宰和终极理性。宋代理学家在儒、道、释三教的旋涡中, 不可避免地要对传统范畴作出抉择取舍, 从而建立自己的政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