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 1次) 。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 7~10 天。目前, 有些单位尚在探索“三九”天或平时时间进行贴敷, 以提高临床疗效。贴敷时间①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 2~6 小时, 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 0.5~2 小时。②具体贴敷时间, 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 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 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疗程连续贴敷 3 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 以巩固或提高疗效。贴敷部位贴敷的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膻中等。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 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施术后处理 1 )换药: 贴敷部位无水泡、破溃者, 可用消毒干棉球或棉签蘸温水、植物油或石蜡油清洁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并消毒后再贴敷。贴敷部位起水泡或破溃者,应待皮肤愈后再贴敷。 2 )水泡处理: 小的水泡一般不必特殊处理, 让其自然吸收。大的水泡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 排尽液体, 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泡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注意事项 1 )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2 )孕妇、幼儿慎用。 3 )颜面部慎用。 4 )糖尿病患者慎用。 5 )对于所贴敷之药,应将其固定牢稳,以免移位或脱落。 6 )凡用溶剂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挥发。 7 )若用膏剂贴敷,膏剂温度不应超过 45C ,以免烫伤。 8 )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布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9 )对于残留在皮肤上的药膏,不宜用刺激性物质擦洗。 10 )贴敷药物后注意局部防水。 11 )贴敷时间和皮肤反应参见附录 B。 12) 贴敷后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泡、疹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