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的预测和计算提供了新途径[11, 12]; ?提出了非理想特性相变材料热性能的简便计算方法,分析了其适用条件,为非理想特性相变材料热性能的简便计算提供了理论指导[13] 。在上述方向上系统地发表了论文 7 篇, 4 篇为 SCI 源刊全文, 3 篇已被 SCI 摘引, 1篇在印,另 3篇被 EI摘引。创新点: 以上工作均为原始创新工作,在国内外学术文献中未见同类工作报道。科学意义: 上述工作深化了人们对相变强化换热物理机制的认识,提供了瞬态相变传热的简便计算方法,为相变储换热系统的热性能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iii) 在相变贮能系统储换热性能研究方面取得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将相变贮能系统按结构和传热特征进行了科学分类,建立了分析相变贮能系统储换热性能的通用模型[14] ,提出了相变界面-温度耦合迭代法,藉此分析了系统性能[14-17] , 首次得出了板式、管式堆积床相变贮能系统储换热性能的无量纲准则式[18,19] , 首次建立了考虑相变材料固液态密度差的管式和球形相变堆积床贮能系统的热性能分析模型,弄清了影响储换热性能的因素及其定量影响[20,21] 。上述分析结果为文献和自己的实验[21,22] 验证。研究了国际上首例气-液-固(Galisol) 相变贮能系统的储换热性能,弄清了其工作极限条件[23, 24]。在上述方向上,发表论文 11篇, 其中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 Solar Energy Engineering-Trans. of ASME 上发表论文 3 篇,在 Inter. J.of Thermal Science 上发表论文 1篇,均为 SCI 摘引,另有 7篇发表在国内核心学术期刊上,其中 6篇被 EI摘引。创新点:揭示了不同相变贮能系统的共性特征,建立了其通用模型,得到了不同系统换热速率的无量纲准则公式;提出了单元分析法,建立了考虑相变材料固液密度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