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一个好的记录片的标准和要求

上传者:qnrdwb |  格式:doc  |  页数:3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誉日隆, 甚至如法国 FIPA 这样的顶级国际电影节也开始逐渐接纳该类作品参加竞赛。数年来,笔者作为评委参加过近百次大大小小的纪录片节目评奖活动, 发现纪录片在自己的节日得意狂欢的同时也面对了难以名状的尴尬。由于技术、资金、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匮乏所造成的影像叙事技巧的粗糙和幼稚,在面对真正的学院派作品时异常脆弱、不堪一击。在参赛的众多作品中, 很难发现一部非专业纪录片或剧情片可以在影像叙事技巧和制作水准上与学院作品进行真正同一层次的抗衡。因此当非专业纪录片创作者的作品与学院派作品混合在一块儿放映的时候, 那种对比之下的粗糙与稚嫩就更加地明显和不能容忍,甚至产生哄笑。这种参展作品的水平惊醒无数纪录片的支持者和研究学者: 对集体话语权、主流意识形态束缚突围的结果, 难道就是镜头和内容的粗制滥造吗?纪录片的独创之美, 是不是应该更多地融入一些工整的影像叙事技巧和制作水准的提高! 当然, 大胆的想象、令人激动的创新以及在劣质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对纪录片的热爱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宽容的背后, 我们要对非专业纪录片所表现出的种种令人失望的状态有清醒的认识——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用“纪录片”这个旗号来容忍粗制滥造。无知并不等于个性, 关注纪录片的人应该冷静地认识到, 在国内这种缺乏影像叙事技巧和摄影编辑训练的环境下, 仍然有这么多纪录片的热爱者去敢于用他们所热爱的影像方式来表达个人对生活的感受和内心体验。这种精神本身是最难能可贵和值得鼓励与倡导的, 但今天我们痛心的发现不少纪录片爱好者在对纪实形式的盲目崇拜下失去了超越模式化的能力和自我的表现手法,许多人误认为“纪实”就等于个性和独创。殊不知近年纪录片话语的独创能力和审美体验已经被“纪实”手法的滥用所窒息, 艺术审美自然也就荡然无存了。纪录片本身是有缺陷的, 但是缺陷也预示着生命和原创力, 要善加利用原创力创造更加完美的影像、剧情、声音效果。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