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与运输_论文

上传者:火锅鸡 |  格式:doc  |  页数:3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究技术已被应用到各种生命科学领域。在应用研究方面,蛋白质组学将成为寻找疾病分子标记和药物靶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技术发展方面,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将出现多种技术并存,各有优势和局限的特点,而难以象基因组研究一样形成比较一致的方法。除了发展新方法外,更强调各种方法间的整合和互补,以适应不同蛋白质的不同特征。另外,蛋白质组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也将日益显著和重要, 这种交叉是新技术新方法的活水之源, 它将成为未来生命科学最令人激动的新前沿。参考文献: [1] 吴晓滨,彭俊生,李初俊等. 蛋白质组学检测结直肠腺瘤及早期恶变患者血清的差异蛋白质变化及意义[ 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9,25(6):1098-1103 ; [2] 翟中和,王喜忠,丁明孝主编.---3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8. 细胞生物学[3] 夏其昌,曾嵘.蛋白质化学与蛋白质组学.科学出版社, 2004 ,4. [4] 贺福初,蛋白质组研究——后基因组时代的生力军,科学通报, 1999, 4. [5] 王大桂,蛋白质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 9 [6] 周新兰‘蛋白质工程,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9 , 1 [7] 陈莉,金由辛,王德宝,生物工程进展— tRNA 介导蛋白质工程,上海生物化学研究, 2001 , 3. [8]B.R 格里克, J.J. 帕斯捷尔纳克, Molecular Biotechnology [9]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8 , 28 (6); 304 - 306. [10] 汪家政,范明,蛋白质技术手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 124 - 134. [11] 卢金星,微生物与健康,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 8. [12] 丁达夫,梁卫平,陈洁,生物信息学, 1998 , 50, 2(3 ): 20. [13] [14] [15]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