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杀毙饿死十有八九,老弱逃尽,全县无二三十人家。全县村村焦土,十室九空. ”人口死亡比例高达 90 %. 而今这个县的人口,基本上均是战后移民. 是左宗堂镇压了回民叛乱, 救了陕西人。是左宗堂左大人带领湘军平息了回民叛乱, 救了整个西北地区的人民, 包括回民。各位看官, 如你是陕西人, 请向左宗堂表示敬意, 不然我们的祖先早被*** 了。如你是西北人, 请向左大人表示敬意。我们无法再向古人说什么, 当你与湖南人打交道时, 一定要对他们好点。因为是湘军不畏生死, 用生命拯救西北人民, 对他们的后人好一点。以上回乱死亡人数的资料均有据可查, 主要是《中国人口史》( 第五卷, 清史部分)。另外, 《同治年间陕西回乱调查》一书, 记录了很多大屠杀的过程。《甘肃新通志》也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书。十九世纪西北回乱在中国俗称“同治回乱”。由于立场感情的不同,大规模流血死人的事实使后来人有了截然相反的观点。在西北一些惨遭战乱涂炭的县份, 汉族平民和小知识分子谈“回乱”而色变,残酷战争中广泛存在的民族仇杀使他们永远难消对于回民的厌恶。如我在甘肃靖远便收集到这样的歌辞: 同治五年三月间,杀气弥漫天。十余万人一朝尽,问谁不心酸。桃含愁兮柳带烟,万里黄流寒。阖邑子弟泪潸潸,染成红杜鹃。清歌一曲信史传,千秋寿名山。碧血洒地白骨撑天,哭声达乌兰。——乌兰是靖远境内的山名, 黄流即黄河。初闻此曲时, 我吃惊的是: 与我们通常认为的大汉族主义压迫少数民族这一认识针锋相对, 靖远汉族知识分子认为, 是回民的民族主义和国家对回族的优厚政策,导致了回乱时期苦难深重的靖远汉族知识分子受挫。这是极其罕见的错误认识。我为这种认识感到震惊的原因,并非在我对它的不义的反感,而在我清晰地触碰到的这种——人的隔阂。此曲曾以近似校歌的形式, 在靖远的学校里集会齐唱。歌唱之中, 据靖远回民回忆——凡回族学生都低头不敢稍动,如同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