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中文系论文

上传者:随心@流浪 |  格式:doc  |  页数:9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统治下,知识分子即脑力劳动者几乎不可能有正常的生活。这样一来,封建社会的生产力也就得不到发展,长期陷于停滞状态,而社会也日趋没落。鲁迅当时写小说,着意刻划知识分子形象,表现他们的不幸遭遇和生活,是否也作过这样的分析,今日不敢断言,但从他当时对封建社会的憎恶和深刻认识,从他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精神看,他是不可能不认识到这一点的。而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更是通过人物形象真实地反映了这一点。鲁迅早就认为中国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人的可悲性格。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方式是通过思想和精神的革命改造国民性。在他笔下,典型的人物无不烙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印记,而成为时代的牺牲品,人生悲剧成为了社会悲剧,成了民族悲剧只有彻底改造世界观, 投身于社会斗争的广阔天地, 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从而推翻封建制度。鲁迅是伟大的,他最了解知识分子,既知道他们的长处, 也知道他们的短处;既看到他们的不足,也看到他们的苦难。在鲁迅看来,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一样,有很多痛苦。在旧社会里,他们和劳动人民是大体相同的。他没有在知识分子和劳动群众之间划一条鸿沟,而是认为他们“只是大众中的一个人。”了解到这一点,才能正确地认识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参考文献【1】顾振彪《解读呐喊·朝花夕拾》京华出版社 154 页; 【2】鲁迅,《彷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年11月第 3版【3】陈勇,《鲁迅论》,人民出版社, 1984 年5月版【4】李宗英、张梦阳,《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 1 年1月【5】吴中杰,《论鲁迅的小说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8 年6月版【6】冯光廉,《鲁迅作品教学新探》,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3 年【7】王晓明,《鲁迅自剖小说》,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4 年5月,第 1版【8】钱理群,《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11月第 1版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