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作用下的一个历史过程。**被辟为通商口岸,是街区发展的关键历史转折和时间节点。**开开埠前,整个城市的建设仍主要集中在浔阳城内。**路地区当时是以湓浦港为中心的一片郊野地带,分布有稀疏的民居。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1858年),**被辟为通商口岸,各国势力开始相继入侵。1861年英政府与清政府又进一步签订了《**租地约》,明确在**城内划定英租地范围,英租界正式建立。当时划定的英租界范围为:东至**府西门外大街之功叙坊口,西至龙开河(现龙开河路),北至长江岸,南至接官厅及湓浦港,以木桥(赵公桥)与府城正街相连。1891年,英租界工部局越界填筑湓浦港界外部分,将之辟为公园和球场,**租界进一步扩张,美国、日本等列强也相继进入**设立租界。城区发展一直跨越至龙开河西岸。**路沿街则聚集了商店和手工业作坊,形成了繁华的沿街商业区。**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风貌基本表现为于近代的“中西合璧”的本土文化。其中**路一线集中体现了**本土商业文化。**路西段部分,主要兴盛于**开埠后。租界的辟建客观上刺激了地方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清同治年间,西门外就开始形成一条商业街市,称为西门外正街,即**路中段和西段的前身,至民国初,这条街已经发展为**最为繁荣的商埠大街。拆城修路后,城内外的**路(城内东西大街与西门外正街)浑然连成一片,1928年拓建大街时,取“大中”二字为路名。近代**路两侧密布着各类本土商号,尤其是浔阳镇(即今**区)的百货店全部分布在**路,饮食、旅馆等服务业亦甚多。20世纪30年代初,**路各类商业铺面达八百余家,有米业、精盐业、油酒酱园业、瓷器业、京广洋货业、茶栈业、钱业、银楼业、布匹绸缎业、五金颜料业、中西药业、转运报关业、饮食业、旅馆业以及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央银行、裕民银行等金融机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最为繁华的商埠大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