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谷氨酸钠车间糖化工段工艺设计-毕业设计(论文).doc

上传者:塑料瓶子 |  格式:doc  |  页数:48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的不同分为升温液化法、喷射液化法。喷射液化法又依所用加热设备的不同分为一次喷射液化法和二次喷射液化法。一次喷射液化法由于能耗低,设备少,糖液质量好而获得广泛的应用[5]。所以本次设计采用一次喷射双酶法。1.2.2液化工艺条件的论证α-淀粉酶能能水解淀粉及其产物内部的α-1,4糖苷键,不能水解α-1,6糖苷键,但能越过α-1,6糖苷键继续水解α-1,4糖苷键,而将α-1,6糖苷键留在水解产物中。(1)淀粉液化条件淀粉是以颗粒状态存在的,具有一定的结晶性结构,不容易与酶充分反应,如淀粉酶水解淀粉颗粒和水解糊化淀粉的比例为1﹕20000。因此必须先加热淀粉乳,使淀粉颗粒吸水膨胀,使原来排列整齐的淀粉层结晶结构被破坏,变成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这种网状会随温度的升高而断裂,加之淀粉酶的水解作用,淀粉链结构很快被水解为糊精和低聚糖分子,这些分子的葡萄糖单位末端具有还原性,便于糖化酶的作用。由于不同原料来源的淀粉颗粒结构不同,液化程度也不同,薯类淀粉比谷类淀粉易液化。淀粉酶的液化能力与温度和pH值有直接关系。每种酶都有最适的作用温度和pH值范围,而且pH和温度是互相依赖的,一定温度下有较适宜的pH值。在37℃时,酶活力在pH值5.0~7.0范围内较高,在pH值6.0时最高,过酸过碱都会降低酶的活性。α-淀粉酶一般在pH值6.0~7.0较稳定。酶活力的稳定性还与保护剂有关,生产中可通过调节加入的CaCl2的浓度,提高酶活力的稳定性。一般控制钙离子浓度0.01mol/L。钠离子对酶活力稳定性也有作用,其适量浓度为0.01mol/L左右。现在研究发现当物料pH大于5.7后,在最终糖液中即有可能生成麦芽酮糖。研究还发现,随着液化pH的不断升高,麦芽酮糖的含量也在同步增长。在液化pH低于5.6时,即可避免在糖化过程中产生麦芽酮糖。工业生产上,为了加速淀粉液化速度,多采用较高温度液化,例如85~90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