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可以看到这种教育理念对其的影响。何应钦祖居江西抚河流域临门府,曾被称为“才子之乡”。其父何其敏略通文墨,一贯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他认为子孙们只有接受一定的教育,求得功名成就,才是唯一的出路。他请来塾师,教儿孙们念书写字。何应钦五六岁时,常常被父亲叫到染坊里为两个哥哥伴读。在他正式发蒙前,《三字经》、《百家姓》中的一些句子已经能够背诵了,七岁时能大体背诵《三字经》,对其中的“扬名声、显父母,兴于前、裕于后”之类的说教,也隐约有所领略。何应钦从小勤奋刻苦,并且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或心理上的追求,从小就开始显露出他倔犟和忍耐的性格,善于与周围同伴和睦相处,这种性格特点为他日后在纷繁复杂的政治生涯中即使受到排挤,也能委曲求全,最终能几起几伏,永享尊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何应钦祖居江西,江西人历来具有朴实、刻苦的精神,这一点从其父辈身上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同时也对少年何应钦产生了一定影响。何应钦高祖曾因贩牛发家,后因时局动荡,兵荒马乱,百业萧条,于是改贩牛行业,重新开辟谋生新路,开起了一间小染坊。不到几年时间,何家的积蓄逐渐增加,何家也一跃成为当时的首富。到其父辈时,何家已逐渐进入小康。其父何其敏因为经商而发家,深深知道其中的甘苦,他迫切希望儿子们发奋读书,求得功名成就。他“举办善事,如修桥补路,置设津渡,以便行人,兴办学校,以教育乡村子弟”。[4]1890年(光绪二十二年),何应钦刚满六岁,他的父亲便为他请了开蒙老师。其老师曾就读于兴义笔山书院,每天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何氏家族生意不断发展壮大,同年清政府下兴学诏,鼓励地方兴学,何其敏出资修建乡塾,何应钦便进入乡塾开始接受教育。乡塾聘请了曾就读于1885年(光绪十一年)县城新建的笔山书院、师从绥阳举人雷廷珍门下的塾师赵立根。赵塾师博学多才,对弟子管理严格,思想开明,教学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