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信息临界点上的欲“炸”还休

上传者:随心@流浪 |  格式:doc  |  页数:7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听音乐,“这不是在养牛,而是在养牛肉。得到的肉,脂肪纤维细致而且均匀,雪白大理石状细纹均匀地密布于鲜红的肉色之间,日人美其名口‘霜降’,美丽得匪夷所思。”语言是轻松和谐的,而且幽默。说不是“养牛”,而是“养牛肉”,牛和牛肉的互换,再配上特殊的语境,让读者觉得生命状态是如此轻闲。再如《骑门记》(《南方周末》2001年3月8日)中这一段:“我年轻的时候经历过一次艰难的选择……他无非就是一次爬铁门的行动,因为校方规定宿舍院子的铁门在晚上11点以后一律上锁。我来到铁门前,已是午夜12点整,遂怀着别无选择地悲壮不假思索的爬了上去。现在想起来,那一次的爬门竟然和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里提到的五个关键词完全相符:即同样具有‘轻逸’、‘迅速’、‘准确’、‘易见’、‘繁复’的形态和性质。”将自己的微不足道的爬门行为和著名的文学理论相比,这本身的极大不协调就已经为读者带来了许多快乐。而且年轻时候爬门的行为本身就是沈宏非主观上摆脱沉重、制造轻逸的一种体现和确认。还有《互射》中“大型的战争片看起来无异于几万人在打群架。在这种劳动密集型的影片里,人与人之间极度缺乏用手枪互指的机会,更遑论在危在旦夕的当口发表谈话。”战争片被说成是打群架,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密集型挂上了钩。这种另类的思维方式其实也是沈宏非想要摆脱生活压力的一种体现。 РР 沈宏非的写作是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在信息来源单一的农业社会是不会有沈宏非的拼贴式的写作的,在文字和意识饱满的临界点上形成沈宏非后现代的话语特色。语言的分散和粉碎性,意识的断片化存在,在拼贴中体现了他轻捷迅速的思维特色。沈宏非在作品中谈论的基本上是现阶段较为流行的语言词汇,生活方式或者人文景象,可以肯定这些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在历史和话语的舞台淡出,但是沈宏非的独特的话语形式、另类的思维方法是不会过时的。 РР 责任编辑 尔 龄 Р 51334278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