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行为和储蓄行为。 Р 媒体长时间对能引起人们负性情绪体验的事件的报道,如对其他国家股灾、金融危机、某某世界最大投资银行的破产、某某私营企业老板由于负债累累而自杀身亡等长时间的负面报导,会引发大众悲观的、消极的情绪体验,这些情绪体验会泛化成一种消极悲观并且持久的心境,进一步导致公众对未来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从而造成投资领域、消费领域的有效需求不足。西方有研究表明,长时间暴露于灾难报导的情境中,会造成实际的心理损伤以及脑组织病变,使人们的悲观情绪难以在短期内得以消除。 РР Р 主流思维方式的影响 Р Р 历史文化的差别形成了中西方主流思维方式的差别,西方社会以逻辑的、演绎的思维方式为主流,而东方则是统合的、辩证的思维方式为主流。 Р 西方逻辑演绎的思维方式及经济学对效用最大化的追求,造成了西方金融系统中将金融衍生工具的利用推向极端,而忽视了其负面效果带来连锁反应的可能性。保证金交易、抵押品证券化等手段和工具,使人们过于看重其巨大的盈利效应,而将风险控制转移给其他金融机构。 Р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在“塞翁失马”的故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也能变成坏事,是每位中国小学生都接受的生活信念,在这种思维方式之下,中国人对事物的整体把握能力较强,对事物的正反两方面的理解和接受较快。因而,有利的方面是能够“居安思危”,避免经济出现较大波动,不利的方面则是资本的利用效率较低。 РР 金融体制的脆弱源于人性的脆弱,资本“唯利是图”的本质,恰恰是人性中贪欲的反映。无论金融体制怎样完善,人性中的贪欲总是能找到破解它的办法。因而,对经济和金融领域的研究,不能忽略对人性的研究,不能忽略对经济心理和行为的研究。忽视了对人性和心理活动的理解,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只能与现实的经济生活越来越远。(作者为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 Р Р1/view-262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