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中国古代白银货币的形制与使用情况(银锭)

上传者:相惜 |  格式:doc  |  页数:14 |  大小:21KB

文档介绍
使用一直未曾间断,而且白银已深深取得官方和民间的认同。如元代发行的纸币,就曾以银钞相权,名义上以银作为纸币发展行的准备金,纸币币值使用白银货币单位“两”。成书于元代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中有“戊集—宝货辨疑”,就专门论述了对银锭的分辨技巧:  真花细渗分数高,纸被心低四角凹。好弱幽微说不尽,论中不错半分毫。РР  金漆花银【一百分足】 浓调花银【九十九分九厘】Р  茶花银【九十九分八厘】 大胡花银【九十九分七厘】Р  薄花银【九十九分六厘】 薄花细渗【九十九分五厘】Р  纸灰花银【九十九分四厘】 细渗银【九十九分三厘】Р  麄渗银【九十九分一厘】 断渗银【九十八分五厘】Р  无渗银【九十七分五厘】Р  以上银分数名额。凡看诸般器皿。首饰钗钏。今时宅眷多喜时样生活。勤去更改一番腾倒一番低也。但凡楞褁镀金之类。尤宜仔细。Р  ※明代银锭Р  明代是白银货币化的重要阶段,银锭的器型有传承也有变化、较为复杂。值得注意的是,明代中后期,完成了中国古代银锭从宋元时期平板束腰(不起翅或稍起翅)的主流铤形向明清时期立体起翅的“元宝”锭形的演变。具体说来:明朝前期,银铤形制基本继承元代稍起翅的平板束腰器形(图三),以洪武、永乐、宣德等时期最具代表性。此时期,全国铤形基本一致。明朝后期,大致在嘉靖朝及其以后,白银货币由束腰平板稍起翅的银铤形制演变为束腰增厚起翅的银锭形制(图四),并且,明朝后期开始出现了锭形的地域差异,其中,江西、湖南、福建、广东等数省相连地区,除了弧头束腰起翅的锭形外,还存在接近平头的束腰起翅锭形(图五),这种锭形与后来清代“方宝”形制有渊源关系;四川地区在出现了大弧头小束腰、锭底成长椭圆状的锭形(图六)。这些变化应该与白银完全货币化,获得本位货币地位,直接进入流通领域有关。图三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代五十两银铤,野猪尖注:张献忠江口沉银遗址考古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