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其自然的步步递升。正是因为有了这一轻巧而精准的“点击〞,学生又在潜心涵泳中真切地体悟到了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幽怨哀愁。其间,教师随机点拨和深情范读那么又对特定场景作了的强力煽情和有效渲染。РРР第 3 页Р然后的一幕是“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他的家乡,他的故园,又是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教师突转话锋,让学生瞬间进入“心系故园〞的“追忆逝水年华〞中。在舒缓的?琵琶语?的伴奏衬垫下,学生先是融情想象,继而激越表达。由此,征途的艰辛、战争的惨烈,与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已形成鲜明的比照。我们可以揣测到,在纳兰性德的妻子心中,定会有深情的呼唤:“寻你寻你,千呼万唤;念你念你,魂牵心动;深深的爱、绵绵的情,都化作云潮,化作云潮汹涌!〞Р在整个课堂中,我感觉最经典的一幕是:“读到现在为止,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教师这一发话,勾起了学生对词人心灵的叩问。而相机呈现的词人征途所作?菩萨蛮?中的两句话,又让学生能凭此而以词人的妻子、父亲、孩子等身份,与词人展开一场情景对话。在一唱三叹的回转反复中,学生体悟到了词人内心两难的矛盾冲突,知道了“身向榆关那畔行〞并非“轻离别〞,而是为了戍边卫疆、保家卫国。其实,对词人而言,“那秦时的明月、那汉时的风,是梦不是梦,望断了关山万千重!〞РРР第 4 页Р王老师抓住课题与课文内容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从题入手,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字字长相思,句句长相思,声声长相思,波澜起伏,荡气回肠,既理解了诗中的情,感受了诗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又陶冶了情操,培养了丰富而高尚的情感。Р他的课,给了我很大的启示,确实,“题〞的本意是“额头〞,而“目〞那么是眼睛。把文章的题目比作一个人的额头和眼睛,道出了题目对于课文的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可以从题目中知其内涵,窥其文意,得其意趣。因此,从解题入手,可以收到纲举目张、提纲挈领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