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的心理活动交织在一起,体现了他善于把社会分析和心理分析统一起来,形成一种“社会心理小说。”茅盾在他的社会心理小说中,不仅表现了人物的行动、语言,而且揭示出了那支配人物行动的内在准备过程。无论是《蚀》三部曲中的静女士、方罗兰、章秋柳,还是《子夜》中的吴荪甫,抑或是《腐蚀》中的赵惠明,我们看到他们的命运既不由超现实的神所主宰,也不是由某种遗传的生物性所支配,更不是被某种巧合和机缘所决定。茅盾通过非常精密而又真实的分析,指出人物行动不是出自琐屑的个人欲望、人物的命运,也不是茫然不解的“谜”,支配这一切的是社会,是社会各种经济、政治、道德力量相互冲击抗挣中产生的一种复杂力量,这是不可抗拒的。为此,茅盾为他的人物安排了一个极为庞大复杂,同时又是有机联系着的社会环境,交织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物在这样环境中不是简单的、平面的行动,而是立体的行动,不仅有外在的行动,同时也有着内心的活动。反过来,这些行动又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时代的风云,РР是社会的历史剖析与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的结果。当然,茅盾作品的这种特色,是与他的创作风格分不开的,他的作品宏大恣肆而又细密幽微,时代感强烈。他善于把社会风貌的描绘同内心世界的透视结合起来,使作品既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又有强大的感人力量。尤其是茅盾心理描写的高超技艺,使作品更增添了无穷的魅力。Р总之,茅盾小说在写作的艺术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Р【参考文献】Р[1]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下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2]邵伯周.茅盾评传[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Р [3]茅盾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Р[4]茅盾;《社会背景与创作》,《小说月报》第12卷第7号。Р[5]《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Р[6]茅盾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