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较重,华北和东北部分麦区也较重。华北冬麦区1969、1973、1975和1979年叶锈病大流行,东北春麦区1971、1973、1975和1980年中度流行,均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1990年由于气候条件适宜,叶锈病普遍严重发生。秆锈病在华东沿海、长江流域和福建、广东、广西的冬麦区及东北、内蒙古、西北等春麦区发生严重。1949~1966年的17年间,福建省就有6次大发生,重者损失40%~50%。1956年江苏省的流行,造成减产50%~80%,个别田块甚至绝收。近30年来,由于推广抗病品种,基本上控制了该病的流行和危害。致病机理小麦锈病对植株的影响表现在:减少光合面积,光合能力减弱,夺去寄主营养,降低酶的活性。呼吸作用加强,水份蒸腾量增加。植株体内的物质转移率改变。锈菌侵入后,干物质向籽粒内转移率增大,很少到根内,因而根系发育不好,生长迟缓,吸收能力减弱,易倒伏,降低了抗逆力,叶片提早枯黄,穗粒数、千粒重都下降。二、症状与诊断要点症状条锈病初期在病部出现褪绿斑点,以后形成鲜黄色的粉疱,即夏孢子堆,与叶脉平行排列成条状。后期长出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的条状疱斑,即冬孢子堆。叶锈病发病初期出现褪绿斑,以后出现红褐色粉疱的夏孢子堆,在叶片上不规则散生。后期在叶背面和茎秆上长出黑色阔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埋于表皮下的冬孢子堆,其有依麦秆纵向排列的趋向。秆锈病病部出现褪绿斑点,以后形成为红褐色,长椭圆形至狭长形,不规则散生,常愈合成大斑的夏孢子堆,孢子堆周围表皮撒裂翻起,夏孢子可穿透叶片。后期病部长出黑色椭圆形至狭长形、散生、突破表皮、呈粉疱状的冬孢子堆。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条锈叶锈秆锈三、病原特性病原条锈菌:iniastriiformis叶锈菌:iniareconditavar.tritici秆锈菌:iciniagraminisvar.tritici属担子菌的柄锈菌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