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也没有永远的失去;每一个人都是在得与失中前行,无一例外。真正理解得失观,就会发现,月亮即使有缺,也依然皎洁;人生即使有憾,也依然美丽。如何理解得失观2得失观对人的影响卧薪尝胆公元前494年,吴国攻打越国,越国水军几乎全军覆没,越王勾践逃到会稽山,越国向吴国屈辱求和。按照吴国的要求,越王勾践带着夫人和大臣范蠡去吴国服苦役,勾践三人受尽嘲笑和羞辱。三年苦役期满,吴王放勾践回国。勾践君臣相见,抱头痛哭,立志雪耻复仇。越王卧薪尝胆,设计一系列的灭亡吴国的计划。公元前482年,越王乘夫差去黄池会盟,偷袭吴国成功,吴国只好求和。后来越国再次起兵,灭掉吴国,夫差自杀身亡。乌江自刎当时楚汉相争,项羽被围垓下,辞别爱姬突围。项羽来到乌江边,乌江亭长将船停在江边,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却地方千里,有众数十万人,足以使您称王。愿大王赶紧渡江,此茫茫大江仅有我一只船,汉军即使追到这里也无船可渡。”项羽听后微微一笑,说:“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如今无一人生还,纵使江东父老可怜我而称我为王,我还有什么面目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难道就问心无愧么?”说完,便将坐骑赐予亭长,又回身手持短兵与汉军步战。项羽一人杀了汉军数百,但终因寡不敌众,自刎于乌江之边。对比勾践生而为王,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按理来说他肯定不能接受在吴王宫里被人侮辱的遭遇,但是这些侮辱是让自己的国家保存下来必须忍受的,面对选择,他选择了不计较个人得失,只为复国,成就了卧薪尝胆的佳话。项羽身为秦末时期的霸王,在他称霸前期,几乎战无不胜。养成了娇纵的心情,于是当他面对垓下之围的大败以后,在乌江选择自刎。也正是他无法做到看清一时得失,才造成千古悲剧。凡事有得就有失,二者都身为君王,却因为各自的选择,造成了不同的结局。这正是得失观对人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得失观才有利于个人事业的成功。3古今中外的得失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