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艾灸课件—崔杰

上传者:随心@流浪 |  格式:ppt  |  页数:225 |  大小:9743KB

文档介绍
软的艾绒。艾绒按加工(捣筛)程度不同,分粗细几种等级,临床根据病情的需要而选用。粗艾绒:间接灸细艾绒:直接灸艾绒的保藏注意防潮、防霉、防蛀。《孟子》有“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之说。最佳灸料艾柱的制作艾炷:1、制作——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之上,用拇、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把艾绒捏紧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形艾炷。2、艾炷分型——小者如麦粒大,中等如半截枣核大,炷高1cm,直径0.8cm,可以燃烧3-5分钟。大者如半截橄榄大。3、一壮——每燃烧一个艾炷,称为一壮。艾条—选择1.看艾条的形状坚挺,卷的紧实,越紧越不易掉灰,软而不结实为劣质。2.看艾条的色比例越高色泽越好看,偏土黄色没有绿色或夹杂的绿色比较少为好,说明比例高,储存时间长。3.闻艾条的味道气味芳香,不刺鼻,不令人恶心,如夹杂绿色多烧出来会有青草味。4.看艾条燃烧的烟烟少,色淡、白,烟气祥和,烟形飘逸(如祥云),差的艾条烧出烟很冲,呼呼的直冒。5.感觉艾条的火好艾条火力柔和不刚烈,渗透力强,反之则火刚烈,渗透力不强,易有灼痛感。*灸法是我国传统医学中一朵艳丽的奇葩,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晶。50万年以前,北京猿人开始使用火,祖先们在烘烤食物和取暖使用火的过程中,发生灼伤,结果使原有的疾病减轻或消除,于是主动用火烧灼以治疗更多的病痛。这便是灸的起源艾灸的起源*灸法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凛冽,其居民居野外而酪食、藏寒而生满病,其治当灸焫(ruo。”《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唐宋时期——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提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穴”。王焘《外台秘要》提出“医之大术,宜深体之,要中只要,无过次术”。唐代灸法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科学,并出现施行灸法为业的专业灸师。宋朝针灸家王执中《针灸资生经》以灸法为主。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