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特点被动开放,以外来势力侵略方式开始,租界,租借地城市,通商口岸,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城市成为近代化的前沿和据点。政治动荡,现代转型在无序状态下蹒跚前行。资源紧张,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现代转型集中于城市,现代转型整体进程缓慢,城市与乡村,沿海与腹地社会二元分化明显。近代中国建筑10.1近代中国建筑的历史地位近代中国建筑发展的特点——受制于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发展不平衡,近代中国城市和建筑未实现全方位的转型,明显的呈现出新旧两大建筑体系并存的局面。新建筑体系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引进,并在现代化的前沿地区迅速发展;通过出国留学和国内建筑学科的开办,成长了中国的建筑师和建筑事务所;建筑行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推进了建筑市场的形成和建筑制度的近代化。旧建筑体系是原有的传统建筑体系的延续。近代中国建筑10.2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10.2.1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1842年,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开始,至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前,开放的商埠到24处。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创办军事工业,70年代开始开设官督商办的民用工业。私营资本开始创办近代企业。传统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在官工系统中终止了活动,在民间建筑中仍然不间断的延续。本时期城市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通商口岸。近代中国建筑10.2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10.2.2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末19世纪90年代起,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中国被纳入世界市场范围。外国资本扩大进入中国,通商口岸数量大幅增加。租界和租借地、附属地城市建筑活动大为频繁;建筑类型增多;建筑规模扩大;涉及水平提高。民族工商业发展、宪政变革、城市生活的普遍需要,推动了各类型建筑的转型速变。20世纪20年代,近代中国的新建筑体系已经形成。1927-1937年,近代中国建筑的繁盛期。上海外滩汇丰银行和海关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