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彼得大教堂解析建筑背景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于西元326-333年在圣彼得墓地上修建的,称老圣彼得大教堂,于西元326年落成,为巴西利卡式建筑。16世纪,教皇朱利奥二世决定重建圣彼得大教堂,并于1506年破土动工。在长达120年的重建过程中,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伯拉孟特、米开朗琪罗、德拉·波尔塔和卡洛·马泰尔相继主持过设计和施工,直到1626年11月18日才正式宣告落成,称新圣彼得大教堂。1870年以来的重要宗教仪式均在此举行。为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属世界最大的教堂。特点:1、抛弃了拉丁十字式平面,加大支撑穹顶的四个墩子,简化四角的布局;2、设计了九开间的柱廊;1547年——米开朗琪罗伯拉孟特设计的分裂成放射状的多中心平面形式米开朗琪罗设计的双轴对称的平面形式在只有一条对称轴的情况下,左右对称突出了沿轴线的方向性以及空间进深,而若采用两条交叉轴线则产生了向心性,对称轴增加并形成放射状时就更加如此。建筑平面半圆形的长廊喷泉雕塑方尖碑2.梯形广场1.主体教堂3.弧形广场主体教堂主体教堂高45.4米,长约211米,总面积2.3万平方米,最多可容纳近6万人同时祈祷。内部—自走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