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运行条件2.经济调节手段(如政策工具)发挥作用的程度与范围3.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空间1.2国际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2.1国际经济学与世界经济学的关系联系:同属理论经济学;共同的历史前提——国际分工、世界市场以及国际贸易的形成与发展区别: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1.2.2国际经济学与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的关系学科性质的差异: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学科内容的区别:国际经济学更为强调理论教学,而国际贸易学更为强调国际经济学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领域中的应用。1.3国际经济理论的演变1.3.1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1776年: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绝对优势原理。1817年: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原理》,比较优势原理。李嘉图之后:穆勒——相互需求论,马歇尔——一般均衡理论,埃奇沃斯——埃基沃斯盒式图。1933年:赫克歇尔和俄林——要素禀赋论。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新古典模型为表达形式的要素禀赋论。林德——需求偏好相似论、波斯纳——技术差距理论、弗农——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3国际经济理论的演变(一)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一般均衡分析新古典模型:国际贸易理论的标准模型。由哈伯勒、勒纳、里昂惕夫和米德等人提出,可以将技术、要素禀赋、需求偏好集于一体进行分析。模型采用2×2×2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种要素)阐述。1.3国际经济理论的演变一般均衡分析新古典模型新古典模型中国际贸易的决定因素:1.3国际经济理论的演变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贸易理论,以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为代表。新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的不完全竞争理论模型”。新贸易理论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之间的关系:联系:新贸易理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它替代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两种流派不仅不是互相替代的关系,实际上具有互补性,两者共同丰富和完善了国际贸易理论。区别:解释对象;假设条件;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