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方向的能量和物质输送,一般可忽略不计,而它所造成的垂直交换量却十分重要,不能忽视。Р农田中的乱流运动,是由热力和动力两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白昼温度垂直梯度较大上下冷热差异显著,热力因素起主导作用;而夜间或阴天,动力乱流上居首位。Р(三)农田活动面的热量平衡?1活动面和活动层?凡能进行辐射作用吸收和放射热量,从而引起邻近气层和土层温度变化的表面,称为活动面。裸地,土面就是活动面;水域,水面就是活动面。?在农田中,作物茎叶参杂,高低不一,构成一个茎叶和空气“混处”的物质层,而不是连续单一的物质交换面。因此,我们把气层和土层的交界面称为内活动面,把作物茎叶最密集的高度近似地看作是气层和作物层的交界面,称为外活动面。Р1Р2Р作物高度Р活动面和活动层?1 夜间温度分布 2 昼间温度分布Р外活动面Р内活动面Р(二)农田活动面热量差额?农田活动面热量差额的变化,是引起活动面温度变化的直接原因,而活动面温度变化,又是邻近气层、土层和作物层温度变化的源地。?裸地活动面的热量平衡方程为R=P+B+LE(见第一篇第二章)。农田活动面热量平衡公式较为复杂,辐射差额还有一部分消耗于作物的光合作用LA,作物体增温QT,茎叶传导的热量QC,活动面向土面的乱流交换量PT和农田总蒸散(土面蒸发和植物蒸腾之和),耗热LEC,于是,农田活动面的热量平衡方程为:?RT=P+PT+B+LEC+LA+QT+QCР由于LA、QC、QT、PT的数值都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农田活动面的热量平衡方程式可以简化为:?RT=P+B+LEC?农田活动面热量平衡方程与裸地热量平衡方程形式上相同。所不同的是表现在各个分量上的大小。例如,生育期盛期的麦田,白昼活动面上所得的RT,有50%消耗于LEC,37%消耗于P,13%消耗于B。而在水稻田中,白昼LEC占RT的97%,P反向活动面输送9%,B占RT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