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会常常赋诗一首,宣泄自己的喜怒哀乐,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写诗就会成为他们的一种需要,这样就会写出诗的个性,写出自己的个性。Рf、像思想家一样思考,悟出诗的内涵Р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当时社会背景的反应,是诗人感情与经历的诠释。想让小学生深入透彻的理解诗的内涵,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这时教师要适当的引导学生去思考,抓住诗的关键所在,即“诗眼”。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是诗歌的提纲挈领,也可以成为诗歌教学的提纲掣领,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如我们在学习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易难》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抓住诗眼:可请一名学生朗读,读后请大家评一评:“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呢?……好在哪里?”若学生答好在读出了感情,我们就可以顺水推舟问:“你觉得他读出了哪种感情?是否可用原文的一个词概括呢?”明确是“别”字后,我们就可用“别”字来继续引导:“作者通过哪些‘别时景’来表现‘别时人’之‘别时情’呢?让我们一起来细品。”有些诗歌没有很明显的诗眼,但大多名诗有名句,这名句就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亮点,因此我们可以称之为“类诗眼”。人类对美的事物的欣赏具有共性,若问学生最欣赏哪句诗,他们往往能答出名句来,于是师生共品名句,从而牵动对全诗的欣赏。Рg、像探险家一样勇敢,探出诗的外延Р古诗的语言言简意赅,如果我们在学习时仅局限就诗论诗阶段是远远不够的,这时就需要我们发扬探险家的勇敢精神去探索、去开拓。如我们在学习陶渊明《饮酒》中的“飞鸟相与还”一句,若仅仅弄清其表面意思,那就太浅了,它有什么深层含义呢?学生往往无法体会,这时我们就可以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抛给学生,引导他们体会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回归田园后的陶醉之情,这正是作者的“真意”,所以他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可见,开拓探索的旁征博引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