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了。Р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Р祠堂简介Р历史沿革Р解放后特别是60年代的运动,北方地区的祠堂基本都被推倒砸烂或改造成了办公场所等。祖宗排位包括有些藏于其中的家谱等皆被焚烧破坏,如今北方已难见祠堂,不知祠堂为何、作何之用者比比皆是。而南方浙江、江西、安徽、广东、福建等较为重视传统的地区则有了较多的祠堂得以保存。Р由于等级制度的禁锢,有资格拥有宗祠的人依然寥寥无几。中国允许民间建立宗祠始于1536年,明代嘉靖皇帝允许民间“联宗立庙”诏令的颁布,民间建立宗祠终于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从此,宗祠与家谱一起成为家族最重要的象征。Р基本结构Р徽州祠堂的第二进为享堂,是宗祠的主体部分。享堂一般要比第一进高出几级台阶。作为祭祀祖先和处理族间大事的场所,享堂一般建得高大雄伟。Р徽州古祠堂Р徽州祠堂的第三进是寝楼或者说寝殿。寝楼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也是宗祠最重要的部分,祖先牌位及供桌靠后墙摆放,前面留出大部分空间作为族人跪拜之用。从享堂还要再上几级台阶才进入寝楼,而整座宗祠从大门到寝楼,由低到高、步步向上,为的是显示祖先居于崇高地位,也是出于营造庄严肃穆气氛的需要。Р徽州古祠堂Р宗祠内祖先灵位的排放,以尊卑为依据分为两类。一类是尊者,包括始祖、创建宗族的数代祖先和有功有德的祖先。他们被永远供奉在寝楼的神龛内,享受着子孙后代的祭拜。还有一类属于卑者,就是没有功德的祖先,他们的灵位“五世则迁”。古人认为,凡族人,五服以内为亲,五服以外为亲尽,所以在五世后,也就是当玄孙死绝,没有功德的高祖灵位就从宗祠内被迁出。Р徽州古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