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郑晓江-悲伤辅导与临终关怀幻灯片

上传者:qnrdwb |  格式:ppt  |  页数:46 |  大小:18430KB

文档介绍
2世纪。当时,社会上普遍的风气是长途跋涉去朝圣。因为交通不便,路途遥远,许多人在途中饥病交加,苦不堪言。于是,有慈善者在沿途修建了许多供这些朝圣者休息、充饥、养病的驿站,这就是“HOSPICE”最早的意思。?到了19世纪,交通大为便利,人们朝圣已越来越少地需要这些休息站了。于是,人们便把这些“HOSPICE”改造成为专门照顾无法治疗的病人相关的医疗机构的代称。?约在1879年,都柏林的一位修女玛莉·艾肯亥将其修道院主办的“HOSPICE”用作专门收容癌症末期的病患,以宗教的爱心来关怀照顾他们。1905年,伦敦市另一家修女办的圣约瑟安宁疗护机构也改变方向为专门收容癌症末期的病患。在这一阶段,人们所做的主要是用基督教的博爱精神来关怀病人,还没有与医学科技结合起来。Р1967年,世界上第一座现代化的兼具医疗科技及爱心照顾的“圣克利斯朵夫安宁疗护医院”在伦敦郊区建成。桑德斯医师与科研人员一道,进行了许多癌症止痛方面的试验,并获得重大的进展。住进该院的病人的痛苦可以减至最低,这使癌症末期病人有尊严的死亡成为可能。1976年,这家安宁疗护医院的工作人员前往美国,协助美国人建立了第一座安宁疗护医院。由于安宁疗护的理念及为病人提供的服务模式是现代人类文明最集中的表现之一,世界各国的安宁疗护医院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目前,在英国已有约200家安宁疗护的单位,美国则有1750家。Р生死哲学主要的研究内容是弄清现代人之生死问题究竟是什么?这一过程旨在求取中国传统及全人类文明成果中有关生死的大智慧,来解决现代人所面临的这些生与死的问题。生死哲学也许永远也达不到科学,因为其不以求“真”为目的,而以实现“善”为核心;亦摒弃非“此”即“彼”的二元化思维,反对“是”或“不是”、“对”或“不对”的二元对立的选择模式。生死哲学不认为有惟一正确的生死观,更坚决地反对以某一种或某一类生死智慧来统一全人类大脑的企图。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