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岐派第六祖。他懂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曾经带着自己撰写的化缘疏,外出募化,修复被火烧毁的寺院。他经常游方市井,拯危济困,救死扶弱,彰善惩恶。所以,在人们看来,“济颠”的“济”字也包含着扶危济困的意思。道济善走围棋,喜斗蟋蟀,更写得一手好诗文。他徜徉山水,自得其乐,游履所至,挥毫题墨,文词隽永。是为:“一身破烂行天下,除恶惩奸辩是非。”Р7Р乐善好施Р济公自称“幼生宦室”。济公的师侄居简《湖隐方圆叟舍利塔铭》说他是“天台临海都尉李文和远孙”。李遵勖(988—1038),初名勖,因娶宋真宗赵恒妹万寿公主,而加“遵”字为“遵勖”,字公武,逝世后谥号和文,为李崇矩孙,济公高祖。其世系为:李崇炬——李继昌——李遵勖——李端懿、李端愿、李端悫——李评——李涓——李茂春——李修元(修缘)。该家族有三个特点:一是世代仕宦,且为将门;二是为官清正,政绩卓著,名列《宋史》;三是历世积善信佛,家族中不少人是禅宗的著名居士。随着宋室南迁,李氏子孙流寓其高祖李遵勖封(食)邑浙东天台,隐居于赤城山南麓、天台城北的永宁村。济公之父李茂春,目击朝廷腐败,弃官隐居经商、念佛,为人淳朴厚重,乐善好施。Р8Р不拘一格Р济公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给人们的印象是:不守戒律,嗜好酒肉,似乎完全不受佛教戒规的约束,使老百姓觉得他更亲切、更具有人情味。《济公传》中有一首四言诗,就说明了这点。Р佛祖留下诗一首,?我人修身他修口;?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Р9Р此诗表面上似乎是济公为自己的不修边幅辩护,其实,诗中更蕴涵了人生哲理:某些人口中吃斋念佛,而其心里却无意向善,背地里尽做出极不道德的事端来。衡量、判断一个人是否真、善、美,仅仅从表面上观察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透过现象看其本质;而且,还必须经过长时期地、持续性的考察、磨练,才能真正说明他的实质与永恒。济公用自己的行动,最终证明了这一切。Р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