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PPT课件

上传者:学习一点 |  格式:ppt  |  页数:22 |  大小:361KB

文档介绍
(儿童病人让其家属按上述方法配合),同时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直至局部直径约0.5cm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发生。②采用横刺进针法(其注射方向与前臂垂直)亦能减轻疼痛。Р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不仅疼痛轻微,更具有敏感性。? 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0. 1ml)。? 6.选用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7.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8.疼痛剧烈者,予以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Р二、局部组织反应Р(一)发生原因? 1.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的炎症反应(如疫苗注射)。? 2.药液浓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多。? 3.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 4.皮内注射后,病人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5.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局部发生变态反应。Р4.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5.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发机体过敏反应的药物。?6.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者,告诫病人勿抓、挠,用5%碘伏溶液外涂;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5%碘伏溶液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则进行外科换药处理。Р三、注射失败Р(一)发生原因? 1.患者躁动、不合作,多见于婴幼儿、精神异常及无法正常沟通的病人。? 2.注射部位无法充分暴露,如穿衣过多、衣服袖口过窄等。? 3.操作欠熟练:如进针角度过深或过浅,导致针头注射部位不在表皮、真皮之间或针头斜面未完全进入皮内;针头与注射器乳头连接欠紧密导致推药时药液外漏;进针用力过猛,针头贯穿皮肤。? 4.注射药物剂量欠准确,如药液推注量过多或不足。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