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考生念出或写出这三、五字。帖经是唐代科举的主要考法之一,各科考试,均须帖经。墨义,就是从经书中编出若干个问题,要求考生用经书原文回答、策论,就是按策问临场撰文回答问题。这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考法。最后一种考试方法诗赋,即令考生临场按文题和规定的格律创作诗赋。唐自开耀元年后,规定进士科必须试杂文二篇(一诗一),然后试策。科举考试中的帖经、墨义、诗赋,是考试方法的重大发展,是现在的填空、简答、论述、作文等考法的源流。Р科举制创立的背景Р为什么隋朝皇帝要用考试方法来选拔官员?Р隋以前的人才选拔制度Р一、“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礼记·礼运》篇谓上古大同社会“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人才的推荐与选拔标准是品德、才识、胆略、业绩。远古时选人用人虽无成文定则,但也是颇为严格认真的。据《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 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反复考验才让位于他。舜亦用同样的方式推选并考验(治水) ,才以禹为继承人。是为禅让。Р二、“家天下”“世卿世禄”Р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家天下”的局面由此而始。禹子启代父位,开世袭制先河。从此,王位继承纳入“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模式。“世袭”与“分封”、“世卿世禄”制度一度成为王位继承和职官任命的主旋律,君主专制亦由此而始。所谓“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Р三、战国时期的“游说”和“自荐”Р战国时在职官选拔上出现了荐举、学校、自荐、招贤、军功、任子、吏胥等形式。《管子·立政》强调以德、功、能为推荐的标准。如鲍叔牙推荐的管仲; 公孙枝推荐的百里奚。战国中期,荐举渐次成为制度。朝中大臣和郡县主要长官须定期向君主推荐人才,量能以授官,并实行荐举连坐。学校和游说自荐亦是入仕的途径。前者如孔子弟子,后者如张仪、苏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