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埋针效应Р针灸临床中,为了使之得气或诱发循经感传,延长针效时间,同时为多次施行补泻手法创造条件,多采用留针之法。日本黑须幸男曾对腰痛病人进行留针与不留针治疗效果的对照试验,并经统计学处理,证明留针组的效果优于不留针组,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异。显示了留针对提高疗效的重要意义。对慢性病病情迁延缠绵,单用留针仍觉效果不佳或不巩固者,则采用埋针之法延长刺激时间,发挥针刺的持续作用,增强针刺效应,以巩固和提高疗效。留针的作用,使用补法后可增加补的效果,使用泻法后可加强泻的作用。因为根据“刺激量=刺激时间×刺激强度”的公式,埋线前期针具产生了速效作用,后期用羊肠线代替针具长期刺激于穴位,时间的延长相当于埋针,大大地提高了刺激量,在这期间,羊肠线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和吸收过程,对穴位产生的生理物理及生物化学刺激可长达20天或更长时间,其刺激感应维持时间是任何留针和埋针法所不能比拟的,从而弥补了针刺时间短、治愈疾病不巩固,易复发及就诊次数多等缺点,使病所在这较长时间里依靠这种良性刺激不断得到调整和修复,故能起到比留针和埋针更好的疗效Р(4)刺血效应Р刺血疗法是用针具刺破络脉,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素问·调经论》说:“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人于经,以成其疾。”“血去则经隧通矣”(《素问·三部九候论》王冰注),说明刺血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埋线操作时往往会刺破穴处血络,致针眼有少量出血或渗血,有时瘀结皮下,这就产生了刺血效应。有人测定,刺血对微血管的血色、流变、瘀点、流速具有改善作用,证实刺血改善了微循环,缓解了血管痉挛,从而改善了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状态,帮助了机体组织的恢复,并能调动人体的免疫功能,激发体内防御机制。因此,埋线时起的刺血效应同样可流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协调经络的虚实,从而调整人体脏腑、经络及气血功能。故埋线时对某些病需要有意识地刺破血络,挤出血液以达治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