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而陈寿写《三国志》的时间接近三国,可利用的前人成果不多,其中《魏书》《吴书》的史料来源主要是官修史书,因蜀无史书,《蜀书》的史料主要由他自己采集。对于那些陈寿自认为不可信的材料,他一律弃之不用,所以失之简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史料的真实性。因此,诸葛亮的形象存在较大差异也就不足为怪了。Р接下来,我将从内容方面进行对比。“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这是《三国演义》中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片段——空城计,写的是诸葛亮在魏军大军压境的情况下临危不惧,充分摸清敌人的心理,虚张声势,从而使魏军统帅司马懿见状大疑,掉头就跑。结果诸葛亮因弄险而大获成功。Р然而,历史上诸葛亮真的成功运用过空城计吗?翻开《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我们发现,在陈寿的文字间是找不到有关这一方面的记载的,而在裴注中却找到了。裴松之作注有四个原则,其一是“纰谬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在有关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的文字后面,裴松之从时间以及情理的角度进行陈述,否定了这种可能性。如此看来,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的说法显然靠不住。Р《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夸大还不仅在于此。再许多场合,作者都把诸葛亮写成先知先觉的人物,如刘备三顾茅庐时,他就告诉刘备:“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宣扬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为了突出诸葛亮的超常能力,作品一再写到他的“锦囊妙计”,仿佛其余人都成了他的智慧所驱使的工具。另外,“七星坛祭风”“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等章节更是将他的超能力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驾驭自然的能力。Р以上可以看出,我们先前所熟知的诸葛亮的其人其事未必是历史的真实,大多是戏说成分,是《三国演义》作者的臆造。所以,在阅读小说的时候,我们要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Р那么,历史上的诸葛亮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