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外国文学名著导读——《红与黑》

上传者:火锅鸡 |  格式:ppt  |  页数:10 |  大小:279KB

文档介绍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章《红与黑》导读一、司汤达生平与创作概况 19世纪中期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司汤达一生与拿破仑的命运和政治斗争紧密相连。司汤达的主要作品有文学批评著作《拉辛与莎士比亚》,是一部回应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文艺论争的理论著述,提出文学要适应时代潮流, 反映时代生活。它被认为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个纲领性理论文件。创作有长篇小说《红与黑》、《巴马修道院》、《吕西安·娄万》(未完成),以及中短篇小说集《意大利遗事》等。二、《红与黑》内容梗概小说的主要线索是于连的个人奋斗历程。他的人生经历了反抗-妥协-反抗的变化过程,在维立叶尔小城、贝尚松神学院、巴黎三个地区展开。其他人物:西朗神父、维立叶尔城的市长德·瑞那、德·瑞那夫人、贫民寄养所所长哇列诺先生、尚贝松神学院院长彼拉、木尔侯爵、木尔侯爵的女儿玛特儿三、《红与黑》分析评论 1、于连形象于连是平民知识青年个人奋斗的典型。他受法国大革命思想影响,崇拜拿破仑,却生活在波旁王朝封建势力复辟的年代,这是造成他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于连悲剧命运的性格原因:他是一个自尊、勇敢、真诚而又自卑、怯懦、虚伪的矛盾混合体, 这导致他在个人奋斗的路途上进退维谷,犹豫不定。于连身上挥之不去的浪漫激情,将个人价值绝对化的力量,也是造成悲剧的重要原因。在哲学层面上,于连的悲剧反映了人类在自我发展中经常面临的悖论。 2、小说的副标题为“1830 年记事”,作品以于连的奋斗经历反映和批判了法国复辟时期的社会现实。 3、《红与黑》的艺术特点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红与黑的象征意义;副标题“1930 年纪事”;具有强烈政治倾向性。擅长心理描写,善于对人物灵魂深处进行探索。一方面精确地揭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另一方面,通过内心活动来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采用内心独白描写人物心理。预示了向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转变。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