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特色: 第二个时期:以《我底记忆》为出发点, 以后日臻成熟,形成了朴素而亲切的诗风。最后一个时期:戴望舒诗风新的转折点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上海继续著译, 1938 年5月赴香港。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任理事。其间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和英文刊物《中国作家》等。香港为日军占领后,以抗日罪名被捕,陷狱中数月,随后,写出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诗篇。这一时期作品后来收入《灾难的岁月》,1948 年出版。创作特色: 表现民族气节、抒发对灾难深重祖国的诚挚的爱;艺术风格转向积极明朗。(二)、《雨巷》(二)、(二)、《《雨巷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她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的创作写于 1927 年夏天,最初发表在 1928 年8 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上。后来编入诗集《我的记忆》。《雨巷》的特色在于:以充满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和意境以及流动的音韵表现诗人哀怨惆怅的情绪与朦胧的希望。雨巷象征着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 在雨巷中彷徨的是孤独、寂寞的抒情主人公诗人自己, 丁香姑娘则象征着美好而飘忽不定的希望。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