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体系结构具有封闭的特点,它们只适合于本公司的产品连网,其他公司的计算机产品很难入网,这就妨害了实现异种计算机互连以达到信息交换、资源共享、分布处理和分布应用的需求。客观需求迫使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由封闭走向开放式。?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经过多年努力于 1984 年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ISO/OSI-RM ),从此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地制定一系列网络国际标准。 3.2 ISO/OSI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3.2.1 ISO/OSI 七层模型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OSI ) 采用分层的结构化技术,共分 7 层,从低到高为: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无论什么样的分层模型,都基于一个基本思想,遵守同样的分层原则:即目标站第 n层收到的对象应当与源站第 n层发出的对象完全一致。 3.2 ISO/OSI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3.2.1 ISO/OSI 七层模型最低 3层( 1~3)是依赖网络的,实现通信子网的功能。高3层( 5~7)是面向应用的,实现资源子网的功能。 3.2 ISO/OSI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3.2.2 OSI 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1.物理层(Physical Layer) 物理层位于 OSI 参考模型的最低层,它直接面向原始比特流的传输。物理层必须解决好包括传输介质、信道类型、数据与信号之间的转换、信号传输中的衰减和噪声等在内的一系列问题。另外,物理层标准要给出关于物理接口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规程特性,以便于不同的制造厂家既能够根据公认的标准各自独立地制造设备,又能使各个厂家的产品能够相互兼容。?2.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数据链路层涉及相邻节点之间的可靠数据传输,为了能够实现相邻节点之间无差错的数据传送,数据链路层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提供了确认、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等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