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定义?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迄今为止,国内外还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认识和提法,国外学者定义为:作物收获后保持保持农田表层30﹪残差覆盖最终达到防止土壤水蚀的耕作方式和种植方式,国内学者认为:以水土保持为中心,保持适量地表覆盖物,尽量减少土壤耕作,并用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和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的内容1 免耕播种技术收获后不翻耕,在留茬地上直接用特制的免耕播种机播种2 秸秆残茬处理技术用大量秸秆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保证种子出苗即可,3 杂草及病虫害控制技术主要用农药控制杂草和病虫害4 土壤深松技术不翻转土壤,不破坏土层结构,提高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容重由来及发展概况?19世纪末,美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大量干旱半干旱草原被开垦成农田,并采用机械化耕耙播种。由于连年翻耕,植被被破坏,土壤遭退化,导致了一场震惊世界的“黑风暴”。仅1935年美国就毁掉300万hm2耕地,冬小麦减产510万t。“黑风暴”推动了人们对传统耕作方法的反思和对保土保水新方法的探索。1937年美国俄亥俄州的农民试验发现,在保证播种质量和有效除草条件下,免耕能够获得相同的作物产量。经过20多年试验研究,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推广免耕法,80年代成为美国主流耕作技术,1995年更名为保护性耕作法。?我国少耕、免耕的农艺试验研究开始早、成果丰富:?1)60年代黑龙江国营农场免耕种植小麦试验,江苏的稻茬地免耕播种小麦研究;?2)80年代陕西省农科院“旱地小麦高留茬少耕全程覆盖技术”,山西农科院“旱地玉米免耕整秆半覆盖技术”,河北省农科院“一年两熟地区少免耕栽培技术”等。?通过多年的实验与验证,已进入推广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