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生平,将刘视为一个儒生、民众代表、商人、农民等多重角色的组合体,在时代变迁中,刘的多重身份嬗递交织。著者力图阐明,在剧烈变迁的时代,个人的身份和观念并非一成不变,对具体人物的研究需要将其放到千变万化的具体场景中进行分析考察。在资料的搜集利用上,著者亦颇多创获,她通过对大量的已刊和未刊日记、文集、志书、专著、报刊等资料进行分析梳理,对刘的生平进行了更为细致深刻的阐述。著者并且进行了长期艰辛的实地考察,对刘的后人及当地居民做深入访谈,从而大大丰富了全书内容。综上所述,该书用富含人道主义的描述,深刻全面地展现了刘的生平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透析了中国现代化变迁过程中,国家政权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由此造成的城乡社会分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罗威廉评价道:“该书和浦爱达的《汉族女儿》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它在阐述国家重大事件与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调适以及这些事件对民众的生活和观点的真实性(通常有悖直觉的)的影响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窗。”芝加哥大学教授杜赞奇指出:“该书叙述的成功之处在于,尽管我们不能认同刘大鹏的许多观点———至他中年时代,他的这些观点对大家来说已经变得可笑———我们还是为他对新发展的批判所折服。他的生平反映了当时存在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由此最终引发的对当地社会的破坏。”(见该书封底)美国默里州立大学学者CharlotteL.Beahan亦在《历史学:新书评论》第33卷第3期(2005年春季号)上发表书评说:“她的这本书不但对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而言具有重大价值,而且对任何一个对精英比较社会史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容易被人理解的。”(第120页)相信该书的出版对深化中国的士绅研究和乡村社会研究亦会有所助益。·981·©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