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装饰理论中的格式塔与秩序感_陈琳

上传者:菩提 |  格式:pdf  |  页数:2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普尔哲学和信息理论技术的影响)使我做出了极为不同的强调。”贡布里希的具体论述不仅是对格式塔心理学的批判, 同时也包括了自己的理论建设——秩序感的存在、生成和认识。贡布里希反驳格式塔理论中的下述基础命题:人脑内置着某种装置或机制, 能接收和解释规则的几何图形。这种大胆的猜想不仅一直得不到现代脑生理学研究的支持, 也与更有说明力的波普尔的理论榫眼不合。贡布里希认为, 与其说人脑具有某种天生的机制, 不如说人在认知的时候, 是以最简单的假设开始的, 并逐步在尝试和反驳中逼近现实的复杂情况。 3、质疑之二:格式塔认为“秩序是知觉认知活动的焦点”对于格式塔心理学的另一个基础命题, 即“秩序是知觉认知活动的焦点”, 贡布里希也提出了异议。他通过实例得出结论, 过分严谨的秩序和过分的混乱一样都让人无法进行较好的认知活动, 贡布里希认为, 正是视觉的中断——例如突然的断裂、跳跃、反常等等——才是知觉认知活动的焦点。人在认知的时候会产生出许多猜想, 贡布里希将之称为“预先匹配”: “??‘预先匹配’强调了反应所具有的假设性特性。如果预期的情况发生了, 那么‘预先匹配’就成了自动的过程, 我们便不会去注意它。如果预期的情况没有发生, 这就叫‘匹配错误’。‘匹配’错误会使人惊醒??”这就是秩序感的焦点转移之源。小结格式塔心理学提倡在完全清晰地、被限制的范围内对艺术作品做出详尽的描述与解释, 它是进行装饰艺术史研究的一种相当有力的手段。不过同时这种手段的运用也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问题, 即将对个体或单独现象的解释扩展到装饰艺术史中的更大的群体、运动和时期, 这也正是贡布里希担心的地方, 他明确反对单一的"格式塔"在所有的历史状况下都是有效的这种说法, 秩序感的概念成功地规避了这种整体论的倾向, 从而使知觉心理学能够作为一种有效工具真正在装饰理论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就这点而言, 贡布里希的贡献良多。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